一剪一插,是与花的对话;一缠一绕,是对美的阐释。

匠心筑梦·技能强国 - 从初露锋芒到全国冠军,张明天执着追梦

一个月前,河南郑州,第三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花艺项目比赛现场,空气中充满了紧张的气息。比赛场地内,操作台一字排开,桌上摆满了层层叠叠的花材与工具。选手们屏息凝神,全力以赴,唯有剪刀划过花茎的脆响、偶尔响起的电钻声打破了赛场的静默。裁判员在台间巡视,每个人都感受到了浓郁的竞赛气氛。

“我调整心态的方式就是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台。”张明天平静地说道,“每片花瓣的修剪,每一根枝条的调整,我都会专心去做,不去想输赢,只专注于眼前的任务。”

2004年出生的张明天,用自己的执着与努力兑现了梦想。最终,她以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代表队选手的身份,在国赛中摘得梦寐以求的金牌。

从起初失利到精进蜕变

2024年,在上海市技能大赛中脱颖而出的张明天原本有机会进军全国赛,却在队内选拔赛中惜败。面对赛题“为穿蓬蓬裙的新娘设计手捧花”,她的设计源于瞬间的构思,未能与新娘形象相契合。“比赛时发现问题,但那种紧张的节奏让我没勇气推倒重来,只能勉强完成。”她冷静回顾比赛,发现自己的短板所在——高压环境下应变能力不足,容易钻入设计的死胡同。

吸取失败的教训后,2025年的张明天不仅从轻工业行业选拔赛中脱颖而出,还以中国轻工业联合会队员的身份重新站上全国赛场。这身份不仅是一种荣誉,也是一种责任。“我不是孤军奋战,身后还有整个行业的支持。”团队为张明天提供了系统化训练支持、专家指导以及模拟赛活动,为她进入正式赛场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
在准备比赛的八个月里,她每天刻苦练习基础技法,不断尝试创新设计,还通过欣赏国内外优秀作品以及参观艺术展,拓宽创意视野。关键时刻,她将备赛策略重点放在“灵活性”与“兼容性”上,摒弃对单一设计的执著,专注于构建具有调整性的设计结构。从花材的搭配、造型的选用到装饰与点缀的结合,每一个环节都贯穿着她的深度思考。

备战过程中,她也经历了创意瓶颈期。无论如何调整,设计总是难有突破。但张明天却懂得适时放下,她选择去公园观察植物、参观展览,重新感受自然与艺术的启发。最终,她摆脱了瓶颈,迎来了创意新的突破,也在技法上尝试更为大胆的创新。

综合一年多的沉淀,她将在赛场上呈现的作品早已不仅仅是单一创意。比赛中,她特别准备了多套模块化设计方案。首轮判断出赛题主题是新娘手捧花时,她灵光乍现,以“中国如意”造型为灵感,用水蜡叶拉丝工艺制作出轻盈而层次分明的手捧花。欧根纱与飘带巧妙结合,裁判眼前一亮。这一设计实现了传统东方意象与西式花艺语言的巧妙融合,拥有令人难忘的美学感染力。

最终,她以压倒性的表现锁定了金牌,展现了花艺师从原始青涩到成熟绽放的蜕变过程。

在花艺中追寻自我

张明天的花艺梦想,起源于儿时母亲的潜移默化。她出生在安徽一个普通家庭,母亲是幼儿园教师,常用玻璃瓶插花装饰生活,扭扭棒、丝带花成为家中的童趣表达。“每次看到妈妈完成的作品,我都会看得入神。”张明天说。从母亲插花的那瓶玻璃瓶开始,一个女孩的艺术人生悄然开篇。

在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园林技术专业求学期间,张明天勤学苦练,频繁参与各类职业技能竞赛,收获了多个奖项。自2023年入学以来,她在各种赛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,其中包括世赛花艺项目上海选拔赛金牌、安徽省第十届技能大赛花艺项目冠军、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上海赛区金奖等,更是最终获得了全国技能大赛花艺金牌。

谈及对她影响至深的人,张明天提到两位导师——朱迎迎与项一鸣。他们让她获得扎实的技术基础,同时教会她如何细致入微地践行花艺匠心。在一次比赛后,朱迎迎的一句鼓励话语,更让她坚定了花艺之路的信念。

如今,张明天不仅能在传统与现代风格之间游刃有余,还从中衍生属于自己的设计语言。她认为,“中国传统插花强调意境,现代花艺注重创意。两者并非对立,而是可以和谐融合。”在她的设计中,这种融合逾加明显:传统理念中的留白与现代花材搭配形成独特风格,既展现中式特色,也充满国际化表达。

金牌是张明天花艺之路上的关键里程碑,但绝非终点。她正满怀信念地参加国家队集训,争取2026年世界技能大赛舞台上的最后一席。“世赛在家门口举办,我希望能呈现出既传统又现代的中国风花艺语言。”她已在参与指导老师支持下设计多套方案,为世赛提前布局。

匠心筑梦·技能强国 - 从初露锋芒到全国冠军,张明天执着追梦

未来,张明天计划专升本完成学业,同时逐步打造自己的花艺品牌。从儿时母亲的玻璃瓶花到如今的国赛金牌,她的花艺人生充盈着传统与现代的交流诉求,也展现了中国美学独特的光芒。“我希望未来中国花艺能有更多自己的风格,少些跟风,更多创新,让世界看到传统中华文化的无限魅力。用双手传递美的过程中,我找到了自己的方向,也找到了自己的‘明天’。”